【文章目錄】
-什麼是「沾黏」?為什麼會出現在受傷後?
-沾黏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?
-處理沾黏,不是靠拉一拉、按一按就好
-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處理沾黏,但如果你有這幾個狀況,就該警覺了
-你不是沒在努力,而是需要更對的方法
許多人在受傷後的某個階段,會突然出現一種「不是痛,但就是動不順」的卡卡感。
可能是手術過後、也可能是已經過了急性期的傷,卻還是轉不動、蹲不下、抬不起來。
這時候,你的身體可能不是還沒好,而是——沾黏了。
█什麼是「沾黏」?為什麼會出現在受傷後?
在組織修復過程中,身體會自然產生纖維組織來包覆傷口、進行癒合。但如果這個過程缺乏適當引導(例如主動活動、滑動訓練、手法誘發),組織之間就可能產生過度癒合,讓該滑動的地方黏在一起。
這就是「沾黏(Adhesion)」:
一種組織癒合不完全導致滑動受限的現象。
常見的沾黏發生時機包括:
- 手術後(如十字韌帶重建、肩膀韌帶修補、開腹手術等)
- 韌帶或肌腱撕裂的恢復期
- 骨折或關節外傷後固定期間過長
- 缺乏功能性復健介入的恢復階段
█沾黏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?
簡單來說:活動受限、卡住、延遲康復。
- 肩膀動作卡卡,不敢用力:術後囊沾黏或肌腱癒合張力過高
- 膝蓋蹲不下、彎不夠:手術癒合後膝關節囊沾黏
- 腰背緊繃、旋轉受限:傷後長期未啟動深層穩定肌群
- 腳踝手術後硬邦邦,走路怪:周圍筋膜、韌帶癒合產生黏著
這些情況不是你懶得復健,而是身體真的被「卡住」了。
█處理沾黏,不是靠拉一拉、按一按就好
如果你曾在術後復健中感覺「越拉越緊」、「動作還是卡」,那可能就是沒有對症處理沾黏的問題。
在耐瀚,我們處理沾黏的方式,是用「恢復滑動」為核心:
✅ 手法誘發滑動感
透過特定角度與壓力,針對癒合點或限制區域進行筋膜滑動誘發。這不是一般按摩或按壓,而是對組織結構進行有邏輯的釋放。
✅ 主動滑動與控制訓練
單純鬆開還不夠,還需要讓身體「學會怎麼滑動」。我們會透過主動運動結合滑動軌跡,幫助神經肌肉重新建立正確活動路線。
✅ 關節動作與張力平衡重建
恢復範圍≠恢復功能。還原正確張力與關節穩定,是防止沾黏復發的關鍵一步。
█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處理沾黏,但如果你有這幾個狀況,就該警覺了:
- 手術已過3週~3個月,但某些動作遲遲做不到
- 復健過程總是卡在某一段關節角度,進展緩慢
- 醫師說「傷口已經好了」,但你卻還是覺得不敢動
- 做過物理治療、訓練,但身體總覺得哪裡還沒通
這時候,與其更努力拉,更應該停下來問:
是不是身體某個地方「滑不動」,導致你一直卡在原地?
█結語:你不是沒在努力,而是需要更對的方法
受傷後最怕的不是痛,而是明明想努力,卻怎麼做都沒進展。
如果你正在康復的過程中卡關,懷疑自己是不是出現了沾黏問題,歡迎讓我們幫你評估狀況,給你一個清楚的方向。
📍術後復原別讓沾黏拖住你,現在就預約諮詢,讓身體真正回到自由的狀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