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文章目錄】
-你以為是腰痛,其實是「臀部+骨盆」出問題?
-側腰痛與臀肌緊繃的關聯在哪?
-每天5分鐘,放鬆臀部+穩定骨盆的3個動作
-這些症狀,可能提醒你該重視臀部了
-放鬆只是第一步,啟動與穩定才是根本
-如果你累了嘗試各種方法卻還是痛,我們在這裡等你
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狀況:
✅ 長時間久坐後,一起身就感覺屁股僵硬、腰悶悶的
✅ 翻身或彎腰時,側腰會突然刺痛或拉扯感明顯
✅ 拉筋、熱敷都做了,卻總覺得深層還是「卡住了」
這些症狀,可能跟「腰椎問題」無關,反而是你的「屁股太緊」惹的禍。
尤其是臀肌緊繃 + 骨盆活動受限這組合,往往會讓腰部周邊的小肌群過度代償,導致「側腰痛」出現。今天這篇,我們就來聊聊這樣的卡關原因,並教你三個「不求人」又快速有效的放鬆方法。
▋你以為是腰痛,其實是「臀部+骨盆」出問題?
我們的腰椎本來就不是設計來當「主力承壓者」,它的穩定和活動仰賴核心肌群與臀肌共同協作。
但現代人常見的問題是——
- 一坐就超過2小時,臀肌幾乎沒啟動
- 久坐讓骨盆後傾,導致腰椎壓力轉移
- 每天累積的張力,讓側腰變成代償區域
當臀部失去彈性、無法吸收來自地面的力量時,**腰椎兩側的肌群(像是腰方肌、腹外斜肌)**就會拼命幫忙撐住身體,導致我們常常覺得「腰兩側卡卡的」、「一轉身側腰就痛」。
這就是很多人以為自己「腰壞了」,但實際上根源在臀部沒被照顧到。
▋側腰痛與臀肌緊繃的關聯在哪?
側腰痛最常發生的位置是:
- 腰部兩側靠近骨盆交界處
- 從腰延伸到側腹或髖部外側的那條線
- 或是站久、走久之後覺得「整個側腰痠脹」
這些其實都與臀大肌、臀中肌、梨狀肌等深層臀部肌肉相關。
當這些肌群過度緊繃,就會:
- 拉扯骨盆,讓骨盆穩定性下降
- 增加腰部肌肉的張力(特別是單側)
- 干擾核心肌群與背部協調,產生「轉動痛」或「單側刺痛」
▋每天5分鐘,放鬆臀部+穩定骨盆的3個動作

✅ 1. 坐姿梨狀肌伸展:鬆開屁股深層的結
這個動作是最簡單、卻也是最常被忽略的舒緩方式。
動作步驟:
- 坐在椅子上,背打直
- 一腳踝放在另一側膝蓋上
- 上半身緩慢向前傾,直到感受到臀部深處的拉力
停留建議: 每側維持30秒~1分鐘,重複2~3組
目標肌群: 梨狀肌、臀小肌、深層臀部張力
✅ 2. 滾筒按摩臀大肌:釋放大範圍壓力點
對於久坐族來說,臀大肌是最常積壓壓力的部位。
動作步驟:
- 坐在滾筒上,雙手撐地
- 右腳搭在左膝上,偏向右臀滾動
- 調整角度,找出緊繃點做停留按壓
滾動區域建議: 坐骨 → 外側臀部 → 上臀側線
每側建議: 滾動約1.5~2分鐘,勿過度用力
✅ 3. 貓牛式骨盆律動:重新啟動深層穩定肌群
這個動作不僅放鬆脊椎,也能幫助骨盆重新「找回方向感」。
動作步驟:
- 採四足跪姿,膝蓋與髖同寬
- 吸氣時拱背、吐氣時挺胸,重點是骨盆的捲動
- 專注在尾椎帶動整個動作,而非只是胸椎的彎曲
建議次數: 每天2~3組,每組8~10次
額外好處: 可改善下背僵硬與腰部卡榫感
▋這些症狀,可能提醒你該重視臀部了
你有以下狀況嗎?這些都可能與「臀部緊繃、骨盆不穩」有關:
- 起身或站久後,側腰疼痛明顯
- 早上醒來,下背僵硬但10分鐘後就緩解
- 長時間走路後,一側屁股或大腿外側酸脹
- 姿勢矯正失敗,核心訓練總是代償
若你有兩項以上符合,請不要再只針對腰痛處熱敷或貼藥布,從臀部與骨盆下手,才是長期解方。
▋放鬆只是第一步,啟動與穩定才是根本
我們常說:「痠痛不是敵人,是身體的求救訊號。」
放鬆能讓你解除警報,但要真正遠離「側腰痛」,你還需要:
- 強化臀肌與核心的「協同工作能力」
- 讓骨盆與腰椎重新回到穩定軌道
- 避免日常生活中再次拉扯產生惡性循環
這不只是拉拉筋、壓壓點而已,而是一套有順序、有邏輯的動作介入。
▋ 如果你累了嘗試各種方法卻還是痛,我們在這裡等你
在耐瀚運動防護,我們的服務從不是單純「放鬆」,而是整合:
- 受傷與姿勢歷史分析
- 肌肉張力與活動度檢測
- 動作測試與訓練介入設計
每一次的評估,都是為了幫你找出真正的原因,讓你從「反覆的側腰痛」中走出來,不再只是治標。
👉 如果你想要一次搞懂自己的身體卡在哪,歡迎預約初次運動評估,讓我們幫你找到真正該處理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