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Blog

肩胛擠,肩膀痛,駝背,背痛,上背痛

久坐打電腦,肩膀卡卡痛?上班族最常見的「隱藏傷害」你中了嗎?

【文章目錄】
1.什麼是肩夾擠症候群?
2.為什麼上班族也容易肩夾擠?
3.自我檢測:你的肩膀可能有肩夾擠嗎?
4.長期駝背造成的隱性影響
5.如何改善肩夾擠?
6.總結


很多人以為「肩夾擠症候群」只會出現在運動員,像是游泳、排球、羽球等需要大量過頭動作的人。但事實上,許多上班族每天面對電腦超過 8 小時,肩膀前傾、駝背、缺乏運動,同樣會讓肩膀長期處在壓迫狀態。

結果就是:一抬手肩膀就卡卡、舉到一半就痛,甚至連穿衣、梳頭、拿東西都變得困難。


肩夾擠症候群(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)是指肩膀在抬高過程中,旋轉肌群、滑囊與肩峰之間的空間變窄,造成軟組織反覆摩擦發炎。

  • 典型特徵
    • 抬手在 70°–120° 之間最痛,超過 120° 反而稍微緩解。
    • 肩膀出現卡住感,甚至伴隨喀喀聲。
    • 長期不理會,可能進一步造成旋轉肌群撕裂或五十肩。

肩膀就像一扇需要滑軌支撐的門,如果肩胛骨和肌群失去平衡,門軌不順,門板(手臂)自然就會被卡住。


當你長時間彎腰盯螢幕,胸椎會變得僵硬,肩膀被迫往前下方移動,讓肩峰下空間縮小,手一舉高就容易發生摩擦。

肩胛骨就像手臂的「底座」,但上班族因為缺乏運動,肩胛穩定肌群(前鋸肌、下斜方肌)普遍無力。沒有這個底座,手臂抬高時就少了支撐,增加肩膀壓力。

  • 胸小肌、斜角肌過緊,把肩膀「拉往前」
  • 上背(菱形肌、斜方肌下束)力量不足,無法把肩胛「拉回去」 這種前後力量失衡,長期累積下來就是肩夾擠的溫床。

每天坐著超過 6–8 小時,肩關節周邊的血液循環下降,軟組織更容易發炎,導致惡性循環。


  1. 痛弧測試
    • 手臂從身體側邊慢慢舉高。
    • 如果在 70°–120° 特別疼痛,就是典型肩夾擠。
  2. 姿勢檢視
    • 面對鏡子,觀察肩膀是否前傾、駝背。
    • 若肩膀高低不平,或頭前伸嚴重,也是風險指標。
  3. 日常功能測試
    • 梳頭、拿東西到高處、穿衣是否困難或伴隨卡卡感。

  • 肩頸痠痛加劇:長時間代償,讓斜角肌、斜方肌過度緊繃。
  • 活動度下降:肩膀愈來愈僵硬,最後連日常動作都受限。
  • 夜間疼痛:翻身時壓到肩膀,痛到醒來,嚴重影響睡眠。
  • 運動表現受限:健身做推舉、游泳揮手臂,疼痛讓動作不完整。

  • 電腦螢幕保持與眼睛同高。
  • 坐椅靠背支撐腰椎,避免駝背。
  • 每 50 分鐘起身活動 5 分鐘,伸展肩膀與胸口。
  • 胸小肌伸展:站在門框,手肘彎曲 90°,胸口往前推。
  • 斜角肌放鬆:輕輕將頭往一側傾斜,拉伸頸部側邊。
  • 前鋸肌訓練:四足跪姿,手撐地板,將肩胛向外推開。
  • 下斜方肌訓練:俯臥,手臂呈 Y 字型抬起,帶動肩胛下壓。
  • 泡棉滾筒:躺在滾筒上,做胸椎伸展。
  • 貓牛式動作:幫助胸椎前後彎,增加靈活度。

如果症狀已持續超過三週或影響睡眠,建議尋求運動防護或物理治療專業。

像耐瀚運動這樣的團隊,會透過:

  • 動作分析 → 找出肩胛控制不足的原因
  • 關節鬆動術 → 減輕肩峰下壓力
  • 功能性訓練 → 讓肩膀回到正確的力學位置

肩夾擠症候群並不只出現在運動員,長時間駝背、缺乏運動的上班族,其實是高風險族群。

當你發現肩膀一抬高就痛、卡住,甚至夜間睡眠受影響,就不能再忽視。

從姿勢調整、肌肉放鬆到肩胛強化,搭配專業運動防護介入,才能真正從根本改善,讓肩膀重新回到健康的活動狀態。

北屯分店「耐瀚運動防護」

南屯分店「耐瀚回場計畫」

Facebook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