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Blog

腳踝,扭傷,腳扭傷,腳踝痛

扭傷後多久可以運動?醫生沒告訴你的回場檢測標準

【文章目錄】
-力量檢測:90%是安全門檻
-平衡與本體感覺檢測:不只是站穩
-活動度與功能測試:動作要到位
-心理準備:自信也是安全的一部分
-回場前的黃金流程
-小結與行動建議

你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:

醫生檢查後笑著說「可以運動了」,你滿心期待回到球場、跑道或健身房,結果一開始動作還算順利,但一遇到急停、轉身、跳躍,就覺得哪裡怪怪的——不是怕痛,就是怕再受傷。

事實上,「醫生說可以運動」通常代表傷口與組織癒合完成,但不代表功能已恢復到運動所需的水平。真正的安全回場(Return to Play, RTP)必須通過一系列檢測,從肌力、平衡、活動度到心理準備,都達到標準,才算真正回到賽場或訓練狀態。


為什麼力量重要?

扭傷後,受傷部位周邊肌群可能因休養而流失力量。當肌力不足,關節在承受外力時就缺乏足夠支撐,增加再次扭傷的風險。

檢測標準:受傷側肌力應恢復到健康側的 90%以上

  • 測試方式:等速肌力機檢測、彈力帶阻力測試、單腳跳距離比較。
  • 常見錯誤
    • 只看得出肌肉線條漂亮,實際爆發力卻不足。
    • 平時生活沒感覺異常,但高速運動或碰撞中立刻失穩。

💡 案例:一位籃球員扭傷後,表面看似完全康復,但肌力測試發現受傷腳的推蹬力量僅恢復到對側的 80%,在比賽中一次落地急停就再次扭到。


什麼是本體感覺?

它是身體感知自身位置與動作的能力。扭傷會損害關節內的感測器(本體感覺受器),導致動作反應延遲。

檢測方式

  • 單腳站立(睜眼 / 閉眼)時間測試
  • 動態平衡板或 BOSU 半球訓練
  • 跨步穩定性測驗(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)

為什麼重要

  • 運動中很多危險是瞬間發生的,例如隊友突然擋在前面、落地踩到對手腳。
  • 本體感覺差,反應慢半拍,受傷風險立刻飆升。

受傷後,關節周圍可能因瘢痕組織、肌肉緊繃而限制活動範圍。

  • 活動度標準:關節應在全角度下活動,且沒有疼痛、卡頓或彈響。
  • 功能測試
    • 籃球:急停、變向、單腳起跳與落地
    • 跑步:衝刺、加減速、跨步
    • 足球:內外側切入、控球轉身

💡 提醒:即使靜態活動度恢復,但若在動態情境下還感到卡或不順,仍屬功能不足。


很多人受傷後不敢全力動作,這是大腦在保護你,但過度的心理緊繃會影響動作流暢性。

  • 心理狀態檢測:使用 ACL-RSI(復健後心理準備指數)或透過情境模擬觀察反應。
  • 改善方法:逐步增加運動強度,讓身體與大腦重新建立「安全經驗」。

  1. 初步醫療確認:確保組織癒合、腫脹消退。
  2. 專業檢測:力量、平衡、活動度、功能與心理評估。
  3. 客製化訓練:針對弱項強化。
  4. 情境模擬:模擬比賽或日常高需求動作。
  5. 最終回場測試:達到標準才正式回場。

扭傷後的回場,不是單靠時間,而是需要精確檢測與循序訓練。

如果你正準備回到運動場,卻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準備好了,我們可以幫你做一次 免費回場評估——

不只是測力量,而是全方位檢查肌力、平衡、功能與心理,讓你回場更安心、更自信。

北屯分店「耐瀚運動防護」

南屯分店「耐瀚回場計畫」

Facebook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