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章目錄】
-長輩常見的肌少症症狀
-長輩可以做的自我檢測
-子女觀察父母的檢測清單
-為什麼光靠自我檢測還不夠?
-專業運動防護的檢測流程
-從檢測到改善:耐瀚的三階段流程
-別等走不動才開始
你是否發現父母輩或自己到了五、六十歲後,走一會兒就腰痠、站不久就膝蓋痛?
很多長輩都是在「快要走不起來」時,才想到要尋求幫助。其實,這些症狀很可能與 肌少症(Sarcopenia) 有關。
▌長輩常見的肌少症症狀
1. 走不久、站不久
- 走路時間稍長就需要休息。
- 排隊或逛街時,腰腿很快痠痛。
2. 腰痛、膝蓋痛
- 核心與大腿肌肉不足,讓關節承受過多壓力。
- 長期下來可能加速退化性關節炎。
3. 行動力明顯下降
- 上下樓梯需要攙扶。
- 甚至開始害怕跌倒,不敢外出。
4. 高風險年齡:50~80歲
- 很多長輩是被「兒女帶來」才就醫。
- 自己通常會忽視,直到行動力幾乎喪失。
▌長輩可以做的自我檢測
1. 握力測試
- 男性<28公斤、女性<18公斤 → 有風險。
- 簡易方法:瓶蓋是否經常打不開?提購物袋是否吃力?
2. 椅子起立測試(Chair Stand Test)
- 坐在椅子上,雙手抱胸,連續站起坐下 5 次。
- 若超過 12 秒,代表下肢肌力不足。
3. 4公尺步行測試
- 測量走完 4 公尺需要的時間。
- 若超過 5 秒(<0.8 m/s),步態速度偏慢,有肌少症風險。
4. 單腳站立測試
- 嘗試單腳站立。
- 若不到 10 秒就失去平衡,代表平衡控制不足。
▌子女觀察父母的檢測清單
如果父母不一定願意自己測試,子女其實可以透過日常互動觀察:
- 🚶♂️ 走路狀態:是否常常走幾分鐘就喊累?
- 🪑 起身能力:是否需要用手撐椅子才站得起來?
- 🏠 上下樓梯:是否一定要扶手?甚至乾脆避免爬樓梯?
- 🛒 提物品能力:買菜、提購物袋時,是否顯得吃力?
- 💤 日常習慣:是否變得不愛外出,怕跌倒?
👉 若符合 2 項以上,就代表父母可能存在肌少症風險,需要進一步專業檢測。
▌為什麼光靠自我檢測還不夠?
這些方法雖能初步篩檢,但往往忽略 動作品質 與 舊傷影響:
- 有些長輩表面數據正常,但動作代償嚴重。
- 有些人因腰椎或膝蓋舊傷,造成測試結果失真。
因此,若有以上警訊,最好透過 專業運動防護檢測 來做完整評估。
▌專業運動防護的檢測流程
在 耐瀚運動,我們將肌少症檢測結合「傷害防護」,不只是看肌肉量,更關注 動作與功能:
1. 動作分析
- 檢測肩、髖、膝、踝的穩定度與控制能力。
- 找出是否有代償,例如用腰代替腿發力。
2. 功能性測試
- 坐姿起立、單腳站立、深蹲等模擬生活動作。
- 評估能否安全完成基本活動。
3. 肌肉與耐力評估
- 體組成儀測量肌肉量,搭配握力、步態數據。
- 更完整掌握「肌肉質量 + 功能表現」。
4. 客製化改善方案
- 針對不足的部位設計訓練計畫。
- 將「檢測 → 修復 → 強化」串成一條龍服務。
▌從檢測到改善:耐瀚的三階段流程
階段一:修復與啟動
- 放鬆緊繃肌群(腰、膝、髖)。
- 重建核心與下肢肌肉啟動。
階段二:功能強化
- 訓練深蹲、起身、上下樓梯。
- 幫助長輩恢復日常活動力。
階段三:抗阻與平衡
- 安全進行抗阻訓練,逐步增加肌肉量。
- 加入平衡訓練,降低跌倒與骨折風險。
▌別等走不動才開始
走不久、站不久、腰痛膝痛,不只是「老化」,更可能是 肌少症警訊。
若等到「快走不起來」才尋求幫助,往往已經錯過黃金改善期。
👉 現在開始檢測,就是最好的防護。
耐瀚運動結合 自我檢測、子女觀察、專業分析與訓練,幫助 50~80 歲族群恢復行動力,讓長輩重新走得動、站得久,找回生活品質。